
八十年光阴流转,烽火或已消散、山河重整,但有些记忆必须永远刻入民族的灵魂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我们特别推出“八秩回响,青年来讲”系列栏目,以青年声音追溯抗战岁月,致敬英雄精神。
第四期《“一·二九”运动》我们将回到1935年的北平,在街头的呐喊与游行的洪流中,触摸青年学子与爱国群众的滚烫初心。那不仅是抗议,而是一个民族危亡时刻的怒吼。



正当日本向华北发动新的侵略,华北形势处于严重危急的时刻,1935年12月,北平发生了一二·九运动。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运动。它使中国人民被压抑的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。



华北事变当中,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·九运动,将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最高潮,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。
1935年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,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,竟准备于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,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要求,失地丧权,民族危机空前严重。
1935年8月1日,中国共产党发出著名的《八一宣言》,号召立即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,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得到了全国各界的热烈响应,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。华北事变时,北平党的地下组织深入各高校学生组织中,组织领导救亡运动,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。在民族危亡时刻,北平的爱国学生痛切感到“华北之大,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”。1935年12月9日,被长期压抑的抗日怒火,像火山一样爆发了。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,北平各大、中学校的爱国学生6000余人涌上街头,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。走在队伍前列的有东北大学、中国大学、北平师范大学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学生。
北平警察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,清晨即下达戒严令,在一些街道要冲严密设置岗哨。清华大学、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(当时北平的古城墙都存在,即在今天北京二环路线上),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。上午10时许,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,汇集到新华门前。他们高呼“停止内战,一致对外!”、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”、“反对华北五省自治!”、 “收复东北失地!”、“打倒汉奸卖国贼!”、“武装保卫华北!”等口号,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呼声。10日,北平各校学生宣布总罢课,积极酝酿和准备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。
得知国民政府计划在12月16日成立“冀察政务委员会”,在中共北平党组织的领导下,1935年12月16日,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又举行示威游行,政府当局再次出动军警镇压。
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,立即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响应全国人民的支持。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,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。杭州、广州、武汉、天津、南京、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,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。
一·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发生的,党给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。它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、吞并华北的阴谋,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,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。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,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。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,一二•九运动“是抗战动员的运动,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,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”,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,“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”。



一·二九的呼号虽已跨越近百年,但青春的热血永远滚烫。一·二九是青年学子救亡图存的火炬,是民族危亡时刻不屈的脊梁。
下一期,我们将回溯那个改变时局的关键节点,踏入1936年的古城西安——那里曾用担当化解民族危机,解码“西安事变”的抉择与使命。本期一·二九运动专题回顾到此结束,我们下期栏目,再会!

-END-
编辑:齐李蔚亚
文案:薛晨曦
播音:杨永能
后期剪辑:牛梦佳
图片来源:北京市丰台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
初审:齐李蔚亚
终审:张婧宇 李月婷
【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宣传部】
投稿邮箱:zzy_twxcb@163.com
联系我们:团委宣传部

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











